眼睛散光 – 儿童眼睛散光、远视、弱视的相关性
- 健康
- 2025-02-13
- 24热度
- 0评论
人眼的屈光发育呈动态发展过程,随年龄增长,屈光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,屈光状态也随之变化。从婴儿期开始,远视度数逐渐减低移向正视,并向近视方向发展。在正视化过程的早期,眼球屈光力向正视化状态的发展是一个线性过程。[1]
1、何谓散光
人类的眼睛并不是完美的,有些人眼睛的角膜在某一角度区域的弧度较弯,而另一些角度区域则较平坦。造成散光的原因,就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表面这些不同方向的弯曲度不一致,而使得不同方向子午线的屈光率不一致,使得经过这些子午线的外来光线不能聚集于同一焦点。这样光线便不能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,这种情况便称为散光。(先天散光)
简单的说:散光是指平行光线经过眼球屈光系统折射后,并不聚为单一点,而是散开的许多光像。原因就是眼球发育不理想,有点凹凸不平了。
结果呢,就是外界物体在眼睛里成像时,有的地方清晰些,有的地方模糊些。如下图
所以,会有人说:今天晚上的灯光格外有种后印象风格。特别分散。尤其晚上开车的时候更明显。
有人说:看E字表,上下方向容易分辨,左右方向难分辨。
有人说:眯眼或者歪着头看得时候清楚些。
1.1、婴儿的散光度数
新生儿和婴儿的散光度数很高,早产儿更高,与出生孕周和体重成反比。
3个月的婴儿,41.6%有100度以上的散光,到了3岁时,只有4%儿童有100度以上的散光了(Mutti DO,2004)。
0-5个月婴儿,一半以上有100度以上的散光,甚至10%还有300度以上的散光(Gwiazda J,1984)。
6-12月的婴儿,散光率是5-6岁儿童的3倍(McKean-Cowdin R, 2011)。
所以,如果家长们发现小宝宝有大散光,不要害怕。只要没有近视,100-200度远视、100度以上散光的小婴儿,是正常的
1.2、散光程度
- 轻度: 少于+1.00屈光度
- 中度: +1.00---- +2.00屈光度
- 重度: +2.00---- +3.00屈光度
- 高度: 大于+3.00屈光度
1.3、散光的害处有哪些
- 不管远近,都模糊
除了视物模糊,对比敏感度、立体视也受影响,更让小儿眼科医生担忧的是由散光引起的弱视。 - 容易形成弱视
儿童容易患有散光性弱视的敏感时期,最早从6个月就开始了,最晚在3-5岁,也就是说这期间的散光,容易引起弱视。目前还没有研究发现这个敏感期什么时候结束。 - 视觉运动的整合能力会下降
即使没有弱视,散光≥200度的3岁孩子和散光≥150度的4-5岁孩子,视觉运动的整合能力会下降。
所谓视觉和运动整合能力是指眼睛看到的信息,通过手的运动来表现大脑的操作能力,包括:书写、剪纸、涂色、画画。老外用一本叫BeeryVMI发育测试的小册子来测试2岁以上孩子们。
2、散光的成因和分类
2.1、按散光是否规则分
- 不规则散光
不规则散光指的是眼球各经线的屈折力在同一经线内呈不规则状态,大多有后天引起的,如角膜疾病造成角膜表面的凹凸不平(包括角膜炎,角膜溃疡,角膜瘢痕,疤痕、圆锥角膜、翼状胬肉等),有些白内障初期,水晶体内部的屈折力不规则也会引起。眼睑长针眼或粟粒肿,长期用眼姿势不良(如眯眼,揉眼,躺著看书等等),眼皮压迫角膜,也会使角膜弧度改变,增加散光度数,另外,眼科手术(如白内障及角膜手术),也可能改变散光的度数及轴度。不规则散光不像规则散光一样可以找到两条主经线,无法用圆柱镜片加以矫正。 - 规则散光
这一类散光大部份是先天性的,多数是角膜弧度异常所引起,角膜在相互垂直的两条子午线上弯曲度不一样,屈光度不一样。在正常婴儿中,这种散光的盛行率还蛮高的,可能与上眼皮的压迫有关。还可能存在晶状体散光,较为少见。- 复性远视散光 65.84%,眼球在相互垂直的两条子午线上皆为远视,但远视程度不同。
- 混合散光 17.68%,眼球在两条相互垂直的子午线上,一条为远视,另一条为近视。
- 单纯远视散光(9.89%),眼球在一条子午线上屈光力正常,而与其垂直的另一条子午线为远视。
- 复性近视散光( 5.85%),眼球在相互垂直的两条子午线上皆为近视,但近视程度不同。
- 单纯近视散光(0.75%),眼球在一条子午线上屈光力正常,而与其垂直的另一条子午线为近视。
2.2、按散光来源分
- 角膜散光
角膜散光占到了80%。所以我们出现散光的原因主要是角膜不是一个完全对称的球面。越接近球面,散光就越小。 - 眼内散光
2.3、其他分类
- 曲率性散光
如果散光的度数较高,往往发生在角膜,这种散光通常是先天性的,用角膜计测量可以发现正常人眼均存在轻度的散光,几乎是不可避免的,最常见的散光是垂直弯曲度较水平者大,一般约在0.2D,达种轻度的散光可以认为是生理性的,是由于上下眼睑的经常压迫所致,随着年龄的增加,这种生理缺陷有轻度增长的倾向。 - 获得性的散光
可因角膜病变(最突出的例子是圆锥角膜),累及角膜的眼外伤(例如眼部手术之后尤其是角膜切口的手术)也可产生同样结果,眼肌切断术后,也可引起轻度散光,角膜散光亦可由眼睑肿瘤压迫所造成,在正常情况下,用手指压迫眼球时,眼睑的收缩或眼外肌的作用,均可产生暂时性的眼球形状的改变,造成不同程度的散光。晶状体曲率性散光也不少见,但这种病例发生的程度都较轻,由圆锥晶状体引起的散光可达到极为明显的程度,但极为少见。 - 光心偏离性散光
晶状体的位置轻度偏斜,或离开光学系统的轴线,并不少见,但这种先天性的缺陷往往非常轻微而被忽视,外伤引起的晶状体半脱位,使其光学性质变化不大,但所造成的结果非常明显。 - 指数性散光
这是由于晶状体不同区域的屈光率有少量差异所造成的,是生理性的,这种散光程度轻微,没有实际意义,但因白内障引起的屈光介质变化,则影响极为明显,可以产生各种散光,出现视物变形与多视症等。
人眼具有复杂的光学系统,散光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主要是角膜散光,由于角膜表面各子午线的弯曲程度不一致而形成。散光不仅表现视力低下,而且部分患者有视觉疲劳、视物变形等。[2]
3、矫正方法
如果发现散光,一定要早矫正,不然很容易形成弱视。
散光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矫正方法。医生严谨的专业术语,并不是“治疗(treatment)”散光哦,而是“矫正(correction)”。
最好3-4岁时做第一次全眼部检查,以后毎年定期眼部检查1-2次。
散光是指平行光线通过眼球折射后成像并非1个焦点,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2条焦线和最小弥散圈的一种屈光状态。当最小弥散圈在视网膜上时,未矫正的散光眼视力最佳。2条焦线的距离决定散光度数,所以散光矫正的目的就是要把2条焦线的距离变短,最终成为1个焦点。
3.1、校正前-精确测量(散瞳)
散瞳是在应用药物使眼睛的睫状肌完全麻痹,使之失去调节作用的情况下进行的验光。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较强,验光时如果不散大瞳孔,睫状肌的调节作用可使晶状体变凸,屈光力增强,不能把调节性近视即所谓假性近视成分除去,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。所以青少年近视患者,散瞳验光是很有必要的。
- 12岁以下的小孩。因为其调节作用很强,验光如果不散瞳,误差会很大。
- 12~40岁的近视、远视或散光患者,原则上第一次验光都要散瞳,第二次验光时,如度数改变不大,可根据原来的度数进行小瞳验光后加减。
- 眼底和屈光间质检查均正常,而视力较差,需要用散瞳验光的手段来排除有无屈光不正者。
- 比较复杂的屈光不正,如高度近视、高度远视或高度散光,近视或远视合并散光。
- 青少年视力不稳定,视力一会儿好,一会儿差,怀疑为假性近视者。这种患者一旦散瞳,调节作用消失,假性近视也就随之消除。
注意:
- 凡是散光眼一定要散瞳验光,特别对混合性散光更为重要。
- 学龄前儿童用1%阿托品滴眼液或眼膏散瞳验光,每日两次,连续三天后方可检影验光;
- 一般青少年用托比卡胺滴眼液散瞳验光;
- 少数病者滴用阿托品后,面色潮红甚至颈部、全身发红、口干,这是对阿托品药有轻度反应,只要多饮温开水,过1—2小时后症状消除,一般滴阿托品滴眼液后都用手指压迫鼻根旁泪小管处约10—15分种,以防止药物流入泪囊吸收,如果压迫得好,就不会发生上述症状。
3.2、矫正方法
- 框架眼镜矫正
优点是经济且安全,but使用不方便,存在周边环形暗区,物像放大等问题。 - 手术法
常见的有:散光角膜切开术、传导性角膜热成形术、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、眼内人工晶状体手术等。但手术法需术前进行全面检查,根据眼睛的结构特点,结合自身条件,个性化地设计治疗方案,并且要分析治疗方案的可行性、安全性、有效性。 - 隐形眼镜矫正
- 硬性角膜接触镜
矫正散光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帮忙配置个体化硬性角膜接触镜,才能提供有效的远期治疗效果。 - 软性角膜接触镜(即我们平时口中所说的隐形眼镜)
- 硬性角膜接触镜
参考建议:
- 对于275度以内的散光,框架眼镜和散光软性隐形眼镜通常可以矫正。
- 275度以上的散光,框架眼镜矫正效果更稳定。或可使用RGP(硬性隐形眼镜)矫正。
- 因为角膜病变或外伤等原因导致的不规则散光,RGP矫正的视觉质量较好。
- 如果是成年人还可以考虑角膜激光手术。
3.3、散光的配镜建议
这个建议只是针对散光度数,眼镜片还包括近视或者远视的度数。另外,这个建议不针对斜视孩子,斜视孩子的验光处方要由斜弱视专业的眼科医生亲自检查后决定。对于非斜视的散光儿童,需要戴镜纠正散光的度数建议是(Harvey EM,2005;Farbrother JE,2008;Leat SJ,2011):
- 0-6个月婴儿:≥400度散光,也有20%小儿眼科医生认为不应该给6个月以下的非斜视、散光婴儿配镜;
- 1岁:散光≥250度;
- 15个月:散光≥250度;
- 2岁:散光≥200度;
- 3岁:散光≥150度,
- 3-4岁非斜视远视儿童,2/3的美国验光师会给孩子部分矫正,在散瞳验光的基础上平均降低169度;
- 4岁:散光≥150度;
- 5岁:散光≥100度;
- 上学后:≥75度、没症状的散光
4、预防
- 看书时光线要充足,光线最好来自左后方;
- 看书姿势要正确,并且保持在30公分至40公分之间的距离。
- 不要在摇晃的车上看书,也不要躺著看书。
- 选择读物时字体要清晰,不可太小。
- 电视放置高度在眼睛平行线下方一点点,有看电视须距离电视画面对角线的5-7倍。
- 连续看书不起过一小时,毎30分钟休息5分钟。
- 营养要均衡。
- 多到郊外游玩,多看远处绿色旷野。
- 需配眼镜者,应由医师检查后配镜。
- 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,并积极配合。
5、最后
5.1、暗环境下长时间刷屏不会导致散光,但是会加重
湖南电视台主持人何炅发微博称:“微博精彩,谨慎刷屏。”他在文中提到,自己有一个朋友,喜欢躺在床上刷屏看微博,有一天眼睛剧痛,后来去检查发现已经导致眼睛散光300度。因房间太暗,屏幕太亮,刷屏时快速滚动的画面,对眼睛有很大的伤害。“给习惯睡前和醒后刷屏逛微博的朋友们提个醒。”
在郑州工作的王女士说,去年10月添置了苹果手机,每天晚上睡觉前,都要刷屏一两个小时看微博。今年2月初,王女士看东西模模糊糊,有好几个影子,于是到医院就诊,结果检查出散光300度,自此戴上眼镜。王女士说,自己平时的工作,要每天对着电脑,每天至少8个小时,工作3年,眼睛都没有问题,可没想刷了几个月屏,就刷成了散光。
医生解释
河南省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向前说,散光在医学上而言,与近视、远视同属屈光不正。正常人的黑眼球大多是乒乓球状,而散光病人的则是椭圆鸡蛋状,大部分散光是天生的,与遗传有关,成人不会单独出现散光。王女士可能是因为之前也散光,但是频繁刷机导致近视,这才加重了她看物不清的症状。换而言之,刷屏不会导致散光,但是会加重视疲劳,引发近视。
刘向前说,在周围黑暗的情况下,手机屏幕上的强光,可能会漂白眼底细胞,引发视疲劳导致近视。因此,虽然刷屏不会导致散光,但还是要注意合理用眼,做眼保健操,多吃水果蔬菜,缓解视疲劳。
5.2、儿童弱视的治疗研究
讨论本研究对上海市松江区15400名学龄前儿童行视力筛查,弱视发生率为2.83%,与国内相关报道相似。弱视是由于先天性或在视觉发育关键期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,剥夺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所致。学龄前是儿童视觉育的重要阶段,不仅眼球的结构发育,视功能也育,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早期阶,敏感期一直维持到9~12岁[6-7],这是治疗弱的最佳年龄。有报道,治疗弱视时患儿的年龄小、程度越轻,则疗效越好[8]。本研究的结果与一致。因此,及早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弱视筛查,尽早进行视力矫正治疗,将有利于提高弱视的愈率。
弱视治疗的方法虽然很多,但要根据具体情进行选择,先去除病因,经检影验光配镜后再进治疗。本研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疗方法,有条件者在医院进行阶段性的同视机疗;地处农村长期在医院治疗不方便者,可选择庭精细目力训练,如穿珠、穿针、描绘图、游戏机法、红光闪耀、遮盖疗法。根据近年的治疗经,我们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正确验光配镜,坚持镜,坚持弱视训练,定期复查,尤其需要得到家的配合和支持。在治疗时间上,轻度弱视治疗需的时间较短,且治疗效果较好;中度弱视治疗需的时间较长,治疗效果也较好;重度弱视治疗需的时间最长,但治疗效果较差。从视觉发育度而言,4~6岁是视觉发育的极端可塑阶期,即疗弱视的最佳时期。
目前认为,对弱视的治疗,年龄越小,治疗时越短,效果越好,12岁以后的治愈率大大降低,人后治愈基本无望。但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发,即使对于年龄较大(治疗时的年龄≥12岁)的视患儿也不能放弃,只要坚持治疗,多数患儿的力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。
弱视是渐进发展的疾病,任何年龄均可发生,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,对已治愈的弱视,要长期进行巩固治疗以防视力反复。因此,早发现弱视,尽早治疗,对儿童的视觉发育意义重。要重视对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弱视筛查工,以尽早发现并治疗弱视。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筛查能有效地降低弱视的发生率,并提高其愈率[3]。
参考资料
- 王建仓,苏鸣,赵敬聪.3~15岁儿童眼屈光不正与屈光要素关系分析
- 石婷,张沉.学龄前儿童散光眼特征分析
- 周进,崔达,程春芬.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矫正治疗后的疗效分析